目前分類:其它目~生態 (1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長 尾 鞭 蠍 (1).JPG

分類於節肢動物門→螯肢亞門→ 蛛形綱→鞭蠍目→長尾鞭蠍科→盾鞭蠍属→俗稱台灣鞭蠍、醋酸蟲、雷達蠍等。外觀與蠍近似但鞭蠍腹部末端有一根細長的尾鞭,腹部下面無梳狀構造,末端也不具毒刺,但受到干擾尾鞭會噴出濃烈醋酸味道的液體,不會主動攻擊人類。觸肢粗壯具強棘,擅於捕食,分布於低、中海拔山區,夜行性,以捕食小型的動物為食,白天棲息落葉、腐木或土穴。

水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7) 人氣()

斯文豪氏攀蜥

 

水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5) 人氣()

長腳捷蟻戰蜈蚣 (0).jpg

 

水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2) 人氣()

         扁蝸牛 (0).jpg  

 

水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褐端長角蛉 (6).jpg 

 

水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

黑眶蟾蜍 (0).jpg          

 

水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斑翅蠍蛉 (1)

水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水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盾蝸牛 (1)
 

水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水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衣是一種真菌與藻類的共生複合體(其中的藻類,也發現有藍綠藻類型的)

水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印度蜓蜥 (5)
 

水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1134~2

螳螂目:(螳螂科\大刀螳屬)其生活屬於變態史~卵~若蟲~成蟲,體長70-95mm,體色綠色或褐色,身體細長但通常翅緣都是綠色或黃綠色,頭部呈倒三角形,複眼大具咀嚼式口器,前腳發達呈鐮刀狀,腿節外側具鋸刺,脛節內側具鋸刺,胕節內側具鋸刺及彎月狀尖刺,被獵捕的獵物很難逃出牠的魔掌,在受驚嚇時會將前肢伸直舉高警戒。本屬有4種,各種間很難區分,一般稱的大螳螂應該是一個屬名,本種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擅於捕捉小昆蟲,有些個體除白晝出現外夜間也會趨光,夜晚出現螳螂眼睛會隨著光線改變成黑色,再暗的光線牠都能看得清楚。食物短缺時螳螂會自相殘殺,有些雌螳螂與雄螳螂交尾時,會吃掉雄螳螂的頭甚至全身以補充產卵所需的蛋白質。雌螳螂在交尾後不久即產卵,分泌一種海綿狀的物質包住這些卵,這個海綿狀的物質叫做螵蛸,以免被鳥類或其他昆蟲捕食。

水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寬腹螳螂 (2)

螳螂目:(螳螂科/斧螳屬)體長50-70 mm,體色綠色、黃褐色或黑褐色等多型,頭部呈倒三角型,前胸背板寬長,一般腹部寬大,大多數個體翅背兩側各有一枚醒目的白色或黃褐色斑點,前足腿節外緣有3枚米黃色突起,腹面胸、腹間顏色近似不具褐色分布,若蟲中、後足腿節末端及節間有明顯的褐色斑,斑型變異較多。本種又稱雙突斧螳螂,與常見的台灣寬腹螳螂很像,尤其雌蟲很難區分,本種普遍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

水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麗紋石龍子 (2)

麗紋石龍子(幼體)
(石龍子科Scincidae)體長約18cm,成體浅褐色或綠褐色,體背有不明顯的黑色縱斑,頭部至頸側緣有橙色分布或黑色的縱紋,幼體較鮮艷,尾部具藍色光澤,體背有5條金黃色的縱帶。本屬2種,本種又稱五線石龍子,普遍分布於低中海拔山區,棲息草叢,常見在步道上曬太陽,一有動靜會迅速潛入草叢,被捕有自割的行為,冬天在土穴或石下冬眠。

水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